您的当前位置:学校主站 → 高中校 → 走进新课程 → 课改精神
新闻阅读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日期:2010-07-02]      来源:      作者:
      点击:2032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文件
 
射中校发(201016
————————————————————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高 中 新 课 程 实 施 方 案
 
为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省教育厅《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遂宁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本着“积极稳妥,借鉴探索,课题引领,注重实效”的方针,借鉴课改省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
l、整体性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方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既反映国家高中课程的新理念,面向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同时又着眼学校的科学发展,立足学校现有的资源,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整体规划,分项管理、分段实施”由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整体规划部署,由各学科专家组及管理专委会安排管理,分各学段具体实施。各学习领域按要求开设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含选修ⅠA和选修ⅠB),充分保证按要求实施国家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
2、统一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课程实施要求应当统一,主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以利于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统一的课程计划、课时安排,有利于效果检测。高一年级仍坚持教学班和行政班的统一,暂不宜采用“走班”形式。高一年级应首先加强班集体建设,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学习的要求,让教师熟悉学生、了解学生。
3、灵活性原则
主要是指针对学校的师资结构、设备条件和生源状况,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自主权,灵活编制学校的课程开设计划,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学校“个性”。
1)必修课课时计划安排不搞一刀切,从一般意义上讲,模块化条件下的各科目的周课时数,原则上应为二的倍数,但考虑到学校师资结构的特点和周课时总量,部分科目的周课时数也可以设为单数。在为保证基础学科教学质量,在保证总学分不变的条件下,各学科周课时的安排也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2)各模块的教学顺序可有所不同。模块化教学并未强调按照序列授课,因而教学的顺序应该考虑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因此,各学科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合理调整模块顺序。
3)授课方式可以多样化。社会实践的安排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健康教育可采用讲座形式,研究性学习可采用集体讨论与小组分工协作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4)张扬学校个性。在课程及学分总量保证完成国家规定量的前提下,我们应充分利用新课程的平台,为学校的个性化办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有效服务,以彰显学校的个性。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引入,将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及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为学生形成和实施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创造条件。针对不同学生,灵活利用这一特征,充分挖掘和发挥优秀学生的潜力,提高和培养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和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为全体学生更快、更好地适新课程,获得自主学习机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更好自我发展提供全面细致的指导和帮助。
三、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新课程实施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成立以下实施工作组织机构.
1、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长:张 
副组长:黄显钦  张继东      黄功荣   刘宗泉
  员:冯启云  王永刚  赵启波  王小涛   唐其义  张幼鸿  文清泉
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总体规划部署。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课改舆论与宣传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监控,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
组成人员:
  任:张 
副主任:王    张继东  唐其义
  员:王永刚  赵启波  王小涛  文清泉  邓尚高  庞正容  赵志茂 
        刘晓兰  陈旭康  董国发  李华远  黄宗耀 
主要职责:负责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确定课程的开设,课表的编排,具休落实各项课程管理制度;审定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开设方案;负责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学生的管理和班级管理;负责质量监测、评价分析与学生学分认定等。
3、成立学科课程小组
语文  组长:刘登玺    成员:文先前     赵永平
数学  组长:陈华雨    成员:奉俊林  王中伟  苏志全  霍拥军
英语  组长:张军      成员:龚    郭大斌  蔡绍德   
物理  组长:赵志茂    成员:邓本铭  杨军中  李绪顺   
化学  组长:涂科远    成员:包作廉      任永泉  邓其林
生物  组长:杨志勇    成员:谢留武       陈礼军
政治  组长:赵永金    成员:文清泉       冯光明      
历史  组长:胡和      成员:漆明森   谭洪秀  巫盛文
地理  组长:冯慧    成员:吴  广   何龙江
体育与健康  组长:黄永贵    成员:张晋凯       黄小波  蔡春霞
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组长:何仕彬    成员:李     甘宏伟
艺术(美术、音乐)、心教  组长:刘小兵    成员:张庭举   何承霞  胡中华
主要职责:负责各学科具体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指导、督导、考核。提出本学科课程设置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内容、模块顺序、教学进度、模块修习测试等相关说明,并报送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校本教研,关注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库,指导开发选修Ⅱ课程。
4、成立课堂教学视导委员会
组长:张 
常务副组长:黄显钦       张继东   黄功荣  唐其义
副组长:王永刚  赵启波  王小涛  文清泉  邓尚高  庞正容  赵志茂
               刘晓兰  陈旭康
成员:青松林  黄宗耀  董国发  李华远  胡应金  各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堂教学咨询员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点在教科室,文清泉兼任办公室主任
课堂教学视导委员会下设学科指导小组,2010-2011学年度2013高年级各学科指导小组名单如下:(注:以上课堂教学视导委员会领导及成员可随机参加以下学科小组听课,亦可单独视导听课)
语文:刘登玺         蹲组领导:  
数学:陈华雨  奉俊林     蹲组领导:  
英语: 郭大斌  吴光荣     蹲组领导: 刘小兰
物理:     杨军中     蹲组领导: 赵启波
化学:任永泉  赖光贵     蹲组领导: 邓尚高
生物:杨智勇  谢留武     蹲组领导: 庞正容
政治:陈    李秋良     蹲组领导: 赵永金
历史:胡    谭洪秀     蹲组领导: 黄显钦
地理:冯慧  黄应甫     蹲组领导: 王永刚
综合:何仕彬  黄永贵  刘小兵  张庭举  胡中华  蹲组领导:唐其义
视导小组职责:
每周集体听课2节(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综合组每周一节),听课的对象按随机抽签与小组集体选择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一学期每一位教师应都接受听课至少一次,指导小组成员要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其他工作,以保证参加小组活动。及时评课。无特殊情况,听课完毕随即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各视导组要将听课和评课情况,书面记载,每月汇总,交视导办公室存档,以便报课程指导委员会,通过校本教研,予以解决。视导组工作开展情况,由视导办公室汇总,纳入每月绩效考核。
5、根据具体管理工作,设立四个工作机构:
1)学分认定委员会:
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相关管理人员,各学科教研组长、年级备课组组长组成。负责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负责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学科学分登记、认定、公示、入档,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工作。
2)综合实践课管理委员会:
由学生德育处负责,各年级德研组长、各班班主任、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教师组成,负责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门综合实践课的具体管理、考核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
3)选课指导中心:
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成立选课指导中心。由教务处负责,教科室、心理咨询室参与,各学科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组长、各学科选修课开设教师、班主任为成员。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政策;负责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并合理安排选修课的课表;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咨询;要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向,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教师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4)培训工作小组:主要由教科室负责,负责新课程实施前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和培训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并具体落实考核。
四、实施措施:
1、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课程改革是事关我国基础教育全局的一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园网”、“班会”等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课改意义、课改方案、课改成果,争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校本培训、学校教研等方式积极对教师进行宣传、培训,使全体教师增强课改的自觉意识,深入领会课改的先进理念以及课改对学生发展,民族振兴的深远意义。另外学校通过“新课程实施工作家长沟通讲座”,“课改实施工作成果展”、“选修课成果展示”,“综合实践课成果展示”等具体事实来教育学生,启迪教师,教化家长。
2、加强学习培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就成了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教师、管理者、相关人员全部参于新课程培训。坚持岗前培训与实施过程中的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即全国、省、市、县组织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案例)培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培训。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把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明确如何进行新教材的实验,如何达成学校课改方案提出的实验目标和任务。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要有意识地抓住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开展个人研修、专题讲座、案例研究、以课代培、派教师参加各地的课改学习交流,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学习,保证课改的正常开展。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教师业务进修考核直接挂钩。
由学校教科室制定新课程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分三个阶段进行
(1)上岗前培训:除外派教师参加省级新课程《普通高中新程方案(实验)》、《各学科课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培训。学校集中两周时间组织参加2010年课程实验培训和教师集体备课,为秋季开学做好准备。
2)实施过程中的培训:结合校本教研计划,通过外派学习,请专家开讲座,开设课改论坛、教师教改沙龙以及“问题解决法”小课题研究等多种培训形式,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提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
3)总结式研训:学校培训遵循“边实施、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及时整理对课程、教案、课标、教材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学校课程方案、教育教学理制度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一学段安排一次“总结”,在“总结”中培训,在“总结”中修改完善,在“总结”中提高。三年实验,安排六次“学段总结”,三次“学年总结”。
3、以课堂为突破口,教研主导,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改革要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需求。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验探索、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教师们都要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3)改革备课方式,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备课要走出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的误区。在教案的编写上,要改变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作法。走出备课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也是当前课改实验应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提倡有一定的格式但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允许用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第二, 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实验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反思),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因此,帮助学生养成一个终生受用的良好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注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学习环节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5)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验证实验教材的合理性
试用并检验新教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验证教材的优点和不合理之处,在验证教材的合理性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发掘和超越教材,达到教学的高效益。
 4、建立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制度
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在学校课程实施研究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实行主管校长负责制,由教科室具体负责。建立学校 “课程网络资源小组”、“学校考试题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为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出题等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试题资源,提高教学过程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提高教学检测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每年学校举行一次课程资源、试题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展示会,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并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之中,以促进教师对课程资源、试题资源的运用。
5、加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力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教师成长的最好基地是学校,最好的过程是教学。要通过校本教学研究,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教师掌握新课程的能力,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和校际间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活动,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为教师个人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获得多种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建立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的研究型组织,由备课组长负责,联系高一级同学科教师,开展生动有效的研讨活动,实现教学研一体化。通过开展认真备课、上课和积极评课及课后反思等研讨活动,增强课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3)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研组模式,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弹性课题组,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间的教师交流与研讨。要求每个备课组要将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上报,教科室负责归类,提炼成实践问题课题,由教师自愿申报,组合成问题攻关小组,最后达到解决实践问题,指导实践的目的。问题课题研究实行不定期制,立足于解决实验过程中实践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科室应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学校教务处、教科室定期举行“会诊性教学和管理研讨会” 、“课改论坛”、 “课改实施研讨会”,学校相关领导参与,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做中心发言人对本学科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同组教师商讨提出改进或解决的方法。
5)教务处每个学段结束后对课程实施过程及时总结,为指导下学段实施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使实施工作在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中得以完善。
6)开展校内教研成果评比活动,对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创造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投入必要的经费结集出版《课改实施成果集》。
6、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在学校课程实施研究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教务处负责修订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内容、标准与评价工具。评价要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要体现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要求,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2)有效性原则: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点,能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3)开放性原则: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开放性。
4)自主性原则:要加强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中的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根据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进一步修订完善《射洪中学教师学月教学考核管理办法》,新的教师评价内容要包括教师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课堂教学实际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以及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等。
7、重建学生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仍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要求,实行学生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模式。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调整,建立“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学科教师(导师).负责传授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指导学生建立选课档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学分、成长记录等)。并对涉及该科的研究性学习等进行指导管理。
由班主任直辖相关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
在管理上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外,要注重学生在班或学习小组中的学习方面的表现情况汇报、总结和反馈。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设计意识, 锻炼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教育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身心健康以及精神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传统美德的继承、价值观的取向、人生规则的遵守情况;方式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奖励。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在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价之外,更加注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利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
进一步发挥学生德育处和团委、教务处等处室对班级的管理作用。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对新课程实施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个性化奖励.对管理优秀的班级及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仍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进行,包括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的管理均由学生德育处具体负责管理。并指导学生会、团委工作。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8、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制度
学校课程实施研究小组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段内编制好学生学习指导手册,提供学校课程方案。在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小组的直接领导下,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实行“全员导师制”,每位教师负责10余名学生三年内的学习指导,并帮助学生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学科教研组负责学生学科学习指导的咨询。学生学习指导中心由本年级各学科任课教师、各学科备课组长、班主任、教科室、心理咨诲室等组成。包括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指导。
9、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建立学业发展性评价制度
根据四川省《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学校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进程、学习效果,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由校统一组织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和学生学时数量等进行学分认定。学分认定基本程序如下:
1)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学时数量(出勤)、测验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
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工作在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实行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制,学科负责人、班主任共同参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学分认定程序和结果进行督查,确保学分认定公平、公正、客观、真实。
(5)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我校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我校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主要设计为以内容划分的四种类型的记录卡:成果型记录卡、过程型记录卡、评价型记录卡和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卡。
10、充实设备设施
课程改革与推进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准备专项经费,完善和换代一个计算机专用教室(70台微机),增设科学探究实验室1个,增设通用技术实验室2个,增设体艺中心,以完善的设备设施,有效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2010628
 
主题词:新课程  实施方案
报:教育局
发:行政会成员、各年级、处室、各相关机构组成人员、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