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学校主站 → 实验校 → 教学科研 → 论坛交流
新闻阅读
 
教师如何上好课
[日期:2013-10-22]      来源:转载      作者:曾西
      点击:236

     好课,这是教师面对又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永恒话题。但是,眼下要解答好这个问题难度相当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先弄清楚什么是一堂好课,而好课的标准,常常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见仁见智,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论。同样一堂课,有人讲很好,赞扬有加,有人完全相反,持否定态度,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试谈这个问题,完全是凭着自己五十年来取得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抛砖引玉,也许对华美学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些用。有不当处,望见谅,并拨正为感。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
    
一、充足课堂,拓展课外,内外结合,是上好课的必由之路。
  八年前,我在省水利水电学校任教,教《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一文,系说明文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中的楼、台、亭、阁、榭。学生对此很少感性知识,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我想到西湖周边,这些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实体应有尽有,让学生去现场看看。我就利用星期天,带领30多个学生游西湖,对照课文,把西湖边的楼、台、亭、阁、榭一一具体介绍给学生们,还特地介绍了有关的人文历史。如到了望湖楼,不但介绍望湖楼的具体建筑构造,还介绍,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就是在游此楼后写的。又如看到保俶山上的初阳台,就讲当年岳飞被秦桧害死在风波亭后,他的遗体由一名狱卒,偷偷运出监狱,埋葬在这个初阳台下。廿二年后,平反昭雪,才改葬到现在的岳庙内。就这样一边游,一边介绍,学生很有兴趣。
  第二天,我一到校,许多昨天没有去游的学生涌了上来,围着我,争说一定要我在今天的语文课内讲昨天游西湖的一切。我欣然满足了同学们的要求。这堂课上得欲罢不能。学生问这问那,要我再讲些什么的,直到下节课铃声响了,才无奈地放我走出教室门。
  从课内对课文的讲解,到带学生游西湖,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文历史景观,这样课内外有机而自然的结合,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加深了课内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陶冶并提高学生的情操。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课内外结合是上好课的必由之路。
    我还在想,教师紧紧单纯地从课内到课内地进行教学活动,充其量只能培养处小家碧玉式的学生,若想教育出大家闺秀式的人才,就必须走这个教学路子。当然,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应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划一。即使是语文课,我上述的做法,也仅仅是课外结合的方法之一,另有许多可行之法,就不赘述了。
  二、备课是上好课必须的物质基础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作准备,事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个安排与预测,力避盲目性。
  一般讲,要坐到四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的体会,还必须备自己,所以应该是五备
  (一)备大纲。大纲者,教学之宪法也。整个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大纲转。所以教师对大纲一定要熟。对大纲不重视是要不得的。
  (二)备教材。讲到备教材,要抓重点,化解难点,我认为还应加一条,找亮点。所谓亮点?即教材中最能吸引人,学生必很感兴趣,兴奋起来的那个部分。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有关豆腐西施杨二嫂的种种内容,就是教材中的亮点。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抓住不放,好好讲解阐发,必定会得到好的效果。堂堂课有亮点,串连起来,必定会熠熠生辉。这是其一。
  其二、当前的教材,有人讲是怪、难、劣。可能有人不高兴,但不管怎样讲,教材不尽人意,客观存在,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应呢?我认为,千万别教教材,做教材的奴隶,被它牵着鼻子走,而应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随你教材如何变,变,变,我这个字始终不变,这就叫以不变应万变
  如何呢?我认为,把教学大纲中各年级的要求及近三年来中考、高考试卷作为基准,然后对照教材,梳理一下,凡是对上号的部分,知识点、考点,抓住不放,好好教,凡是对不上号的,或关系不大的,干脆不教,或轻轻带过,最多蜻蜓点水式地教一下就完了,要坚决不与这些教材耗!!
  (三)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对象,教学效果如何,全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否则,必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而失败。
  目前,我们的学生又如何呢?教导处赵主任的话很有道理——我们的学生,别人不能教,也不愿教,而我们又必须教,否则会给社会造成压力。的确,学生的某些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著名文学艺术家韩美林在电视台讲:什么金融危机,这个危机,那个危机,在我看来,最大的危机是教育危机!!我听了拍案叫绝,非常赞同他的说法。所以,我们的这些学生,实际上是教育危机最大的直接受害者。为什么这样讲,我不展开了。所以,我十分同情我们的学生,也很为他们抱不平。到了华美学校,我是抱着赵主任所讲的我们必须教,而且必须好好地教的心情在教他们,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待他们,否则,我们会于心不安的。
  (四)备教法。教无定法,置宜而教,即为得法。要做到置宜而教,就必须遵循五大教学原则——量力性、循序渐进性、启发性、新旧知识结合性及师生互动性。尽管这些教学原则,已被许多人忽视,甚至遗忘,但是,我始终认为要想上好课,就得老老实实按这五大教学原则办,否则,是难的。
  1、量力性原则。世界万物其负荷都是有极限,不可能无止境,超负荷肯定不行。同理,学生学习,接受知识,也应有个负荷极限,不可能多多益善,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但是,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许多所谓公开课、观摩课,尽管不少的教案,学者听后大加赞扬,但在我看来,往往在这个问题犯大错而还不知。最近,我校陈仕平老师与我探讨课堂容量的问题,就牵涉到量力性原则。我的观点:学生原有水平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原有水平,指的是学生原有旧知识基础,接收(消化)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照顾这个原有水平,如果毫不考虑,甚至超越它,必将导致教学的失败。
  2、循序渐进性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整体性、系统系、层次性。知识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我们知识教学,当然也应循序渐进,不能跳跃式前进,这应是共识。下面,我特别讲下,为了顺利贯彻
  这一原则,必须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因为学生知识有缺漏,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哪怕再优秀的学生身上,也会有,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关键是我们教师有否重视,如何来对待。例如,在教立体几何时,常会发现学生缺漏平面几何的知识,怎么办?不重视的教师,强行教学下去,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重视这情况教师,就会放慢教学进度,来个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尤其缺漏了与立体几何有关的知识,就立马给学生补上,然后再往下教。对原有水平低的学生,尤其有效。
  3、启发性原则。教师是一盏灯,点亮学生的心。如何点亮学生的心,要用启发式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把教师应教什么转化成学生应学什么的过程。在转化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转化的主体,对象,如果主体没有积极性,转化就不成。所以,教师必须运动启发式教学,点亮学生的心,调动积极性,提高自信心,尤其面对已有厌情绪的学生,更要重视这工作。
  最近,我给高一学生上课,介绍华罗庚的把厚的书读薄,把薄的书读厚这句话,谁知有个叫陈龙的学生插话道:把旧的书读新,把新的书读旧。听后,我一阵惊喜,华罗庚的这句话,我曾介绍无数次,可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这么快速而又创新的回应,这个学生的智力不错,是一大亮点,抓住!抓住!让其反亮!我暗暗地下决心,提醒自己。于是,我兴奋地问陈龙:你是怎样想出这句话的?你自己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陈龙讲:我是从你讲的那句话中得到启发想出来的。怎么理解这句话,自己也讲不清楚。于是,我转而请全班同学来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全班同学旧纷纷议论起来了,其中一位女同学就大胆发言道:我的理解是,读新书学习新知识时,也联系过去读过的旧书,学过的知识……”这样理解,我认为是到位的,而且有一定的创意,当场给予肯定表扬,同时,我又进一步阐述:正如陈龙同学所讲,他是以华罗庚的这句话得到了启发,进而想出了自己的这句话,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陈龙在充分运用自己的类比思维,也就是他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极好的思维方式,如果运用到各个学科中,我相信陈龙的学习成绩肯定不差!这时,许多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陈龙,他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这完全是一次意外,被我现场抓住,进行了启发式教学。后来我发现陈龙同学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
  4、新旧知识结合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先温故而后知新知新有二层意思,其一,创新,其二,指在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进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就较容易,好理解。高一语文课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一文,我从未接触过,尤其第一部分更难教。查阅了几种教参,又不尽人意。后来我想到学生在初中学过鲁迅的《故乡》一文,二者对照,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写景之处层层深入的,都在写景抒情,抒发文中的情怀,文章的主旨都是在第三处写景完后,落脚到最后一句话。找到了教材中的这个亮点,我就决定要让它既能温故而知新,又起来。我是这样操作的:先对《故乡》一文,作些简要的回顾,然后把《故乡》中三处写景,朗读下,并提醒同学三处写景的不同,及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等等。这就算是温故了吧;进入到知新阶段,请学生朗读新课文,然后要学生对照二文,并寻找相似处。这时,学生饶有兴趣浏览课文。终于发现上述二文相同处。接着我作些必要的讲解、阐述,并指出,二文不同在于《故乡》的,是忧国忧民,《我与地坛》的,是到了生命的宝贵、敬畏生命,最后,特别关照学生,读书就这样地温故而知新。再提下,前文讲到的陈龙同学的那句话把新的书读旧,要运用类比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师生互动性原则。上述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坐到师生互动,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且年级越低越要注意这些。我只是重点讲一件事,就是在上课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学生插嘴的事,怎么办。
  几乎各类各级学校都有一个文明规定,上课时,学生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才可起立发言,否则,被视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论处。对这一校规,可以讲我从来没有要求学生遵守,甚至还鼓励去违反这条校规,即鼓励学生在教师上课中插嘴,根本不把它当成是对老师的不礼貌或违纪。我总是在到一个新班上第一堂课时,就明确告诉同学们,上课时可以随时插嘴,而且是鼓励的。同学们常常会感到新奇,当我讲明以下理由后,同学们也就欣然点头了。第一,能当场插嘴,说明这位同学在认真听课,否则,他怎么插嘴?第二,能插嘴不仅在认真听,而且在快速思考,迅速作出判断,然后才插嘴的,说明这位同学的思维能力相当强,这难道不可喜可贺吗?第三,面对这突如其来袭击,也考验教师,能否及时、完满地接学生的”——教师也要迅速思考学生的问题,并迅速给予正确的完善的回答,并从中也了解了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有时,学生的插嘴,让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我也碰到这种情况,就更加高兴,真所谓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学生插嘴,对师生都是有利无害的。我常常对学生讲,我最怕的是你们学生插不上嘴呢!
  (五)备自己。这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多年的观察提出来的,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把好如下三个方面准备好。
  1、备情绪。在上课前,一定要从情绪上净化自己,促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这个角色中去,要把什么不愉快、不尽人意的事,一扫而光,丢到脑后去,防止走神犯困的出现。
  2、备身体。课前应尽量休息好,站在讲台上,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我,体力充沛,精神饱满,能神采飞扬,就更好。常此以往,渐移默化,给学生印象肯定是正面的,也会有利于上好课。
  3、备装束。看似小事,实非如此。我常发现学生对此是会有兴趣的,会私下窃窃议论,有正确也有反应。教师从头到脚的装束,因职业的特点,应有别社会上的,以端庄得体,落落大方为宜。当然由于社会、时代的不同,各人审美观的差异,因而会有不同的标准与看法。
  三、正确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是上好课的灵魂。
  怎样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就会上出怎样的课。例如,满脑子应试教育者,课堂上必定是考、考、考,课后必定是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主张素质教育者,显然不会这样,是另一种情况了。
  (一)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
  人都是喜欢表扬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没有这样的人,听到别人批评反而很高兴。
  《论语》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格而有耻。意思:对老百姓进行教育时,应以正确的道德和礼仪,这样,老百姓反而会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反之,则后果相反。可见作成人的老百姓尚且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何况作为未成年的学生,当然更需要这样了。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肯定,鼓励学生,即使有不尽人意处,批评的方式方法尽可能注意些,更不要随便到班主任,甚至到家长处告状。过去杭高有条不成文的潜规矩,教师如向家长告状,若被老校长知道,轻则一顿狠批,重则调离。老校长有他的解释:教师是专职而且是全职性地在教学生的,若你向家长告状,即在向家长宣布自己教育无能而失败,既然你自己宣布自己无能、失败,我这个做校长的还管你干什么?!
  (二)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不但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还可能影响其今后职业的选项。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近日,有媒体报导,全国两院院士中,浙江籍院士占五分之一。究其原因,一致认为这与浙江教育从来都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兴趣有关。拿杭高来讲,共出47名院士,在全国中学中事绝无仅有的。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兴趣,是杭高的传统。许多院士回母校时,都不约而同地讲到这一点对他的巨大影响。所以,教师在上课乃至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贯彻之。这是其一。其二,教师十分关注自己上课教的东西学生听懂、理解否,这本无可非议,但是,我认为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教的东西学生喜欢,有兴趣吗,自己上的课学生喜欢,有兴趣吗,作为教师,自己被学生认可,喜欢吗。
  宗旨,教师,是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所谓缝补翅膀就是培养兴趣。
  (三)坚持教,不为教
  这个观点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同样,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千学万学,学会如何学习。还有人讲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这三句话,我的理解: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紧紧知识(鱼)的教授是不够得,应在教知识点的同时,教知识的规律,告诉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渔),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如,古文学习,虚词和句子翻译,常常是学生深感为难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先实后虚的学习方法。拿到一个句子,先把句中实词一个个弄清楚,这样句子的意思大体明白了。再根据句意,词序及句中虚词的一般用法,进行综合判断,就能较顺利地明确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句的翻译也就不难了。
  又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段不离题这四句学习语文的方法的话,一定要告诉学生,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让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否则,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是难的,更不用说想达到不教的目的了。
  (四)树立上好课的信念。
  记得一位德高望重的杭高老校这样告诫: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教书育人,上好课。否则,不用我来讲你们,学生会讲你们一辈子的!这几句掷地有声的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再说,我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抱定宗旨:一定要上好课!
  我从小喜爱体育,又经常参加各科赛事,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潜意:一定要拿下这场比赛!不拿第二,也要拿第三,即使没拿名次,也要是好样的。当教师后,这一潜意识不但没有消失,而是延伸到教学上来了,我总把自己走上讲台上课,当成走进赛场。拿下这场比赛想法油然而生——上好这堂课,让学生高兴、喜欢!!
上课也要有气势的,这样才能上出大家闺秀式的课,或者说大将军八面威风式的课。
  四、教师个人的全面素质是上好课的关键
  我认为师德好、口才好、课堂注意力分配力强,有一技之长不护短,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上好课的关键,缺一不可。
  (一)师德好。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人,甚至做得很差,怎么能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呢?!汶川大地震,出了个范跑跑,这样的人怎么当教师?尽管他是北大的毕业生,论知识、业务当然是可以的。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完全是凭自己的师德、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所以,我认为要当教师,就应该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教师,心甘情愿地一辈子做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不忘为人师表这四个大字。否则,是教不好的,充其量不过是个混饭吃的教书匠
  (二)口才好。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口传心授,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强,口才好这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旧中国,从来都把教师与演员、看相算命、看风水的统称为吃开口饭,意思是靠嘴巴谋生的。美国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把口才、资金、原子弹看作生存发展的三大法宝。到了六十年代,把口才,资金,电脑看成生存发展的三大法宝,足见口才的重要。
  现实也确实如此。著名大数学家陈景润,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学教书,就因口才问题而调离岗位。1959年,和我一起进杭高的有13位教师,可不久即调离4位,也是这个原因。教师口才好,讲课时不但语言流畅,而且还能绘声绘色,雅趣横生,讲得神采飞扬,肯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口才好,有其天赋的因素。不过平时多看报拿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看看各种各样的戏曲演出,从中吸取语言的素材和养料,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来,这是极其重要的。
  (三)上课注意分配力强。所谓注意分配力,指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同时,能从事或关注另一件事的能力。这又如何让具体体现在教师上课中呢?教师在上课时,学生肯定有各种反应,有认真听的,有不认真的,有的听懂理解了,有的听不懂不理解,有产生疑问的,有小声讲话交流,或小声插话的等等,而这一切常常反映在学生的脸上,眼神显示各种举止行为中。这时,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充分动用自己的眼、耳捕捉和了解到这一切,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和进度,并进行必要地组织教育,有利于教学的继续有效地进行。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上课注意分配能力强。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光顾自己讲课,学生的反应如何,惘然无知,一片空白,导致失败,也就不怪。教师应如何获得这种能力呢?完全靠自己的重视和平时多实践。另外,课一定备得特别熟,讲课时,可以随讲随停,又能随机继续讲下去。
  (四)一技之长不护短。这点没有什么教学理论可谈,完全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来,我很有体会。我是教语文的,但体育是我强项。当时杭高各项运动队,全由我任主教练,参加全市比赛,不拿冠军,总拿个亚军回来,很震奋人心的。全校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知道我的。讲台上一站,即使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老实了,认真听我讲课。学校总把我当突击队使用,哪个班最难教,不好管,就把我派到哪个班。同年级中,班级里有难教的学生,就往我教的班级调,所以,我教的班级,常常是超员的。其实,那时我还年轻,教学水平不见得很高,我想这完全得益于我的体育强项一技之长吧。
  杭高的地理教师,几乎一代接一代地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在黑板上可随手画一幅地图,不但精确度高,而且十分精美,赏心悦目,让学生赞叹不已。下课了,学生都不愿把它擦掉。中央天文台现任五位台级领导中有四位是杭高毕业生,四年前一位在校女生发现一颗小行星,他们都讲到地理老师的这一一技之长,不但印象极深,而且对自己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于说,从杭高大门走出去的47位两院院士,他们对此的感言,就更不用讲了。
  讲到不护短,每每会收受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每到一个新班级任教,第一堂课我都会这样讲(在华美学校也这样):我的普通话是杭州牌的,讲得不好,不要学我,学节目主持人的;我的字写得不漂亮,也不要学我,学字帖的;我有时也会在黑板上写错别字的,你们看到了,赶快大叫起来徐老师,写错别字了!我会非常高兴地。常常讲到这里,全班会骚动起来,感到十分诧异。当然有人会问老师你为什么高兴?我的回答:你们看到我在写别字,说明你们在认真上课,而且能很快看出错别字,这不是很好吗?学生往往会十分欣然而自得。这样一来,很快拉近了我这个新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就十分有利于今后的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