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学校主站 → 实验校 → 教学科研 → 论坛交流
新闻阅读
 
论现代师德观
[日期:2009-04-15]      来源:      作者:转载
      点击:410
   

论现代师德观

----基于新世纪社会发展与当前教师现状的思考

 

田秀云     李朝辉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承担着传承文明、教化世人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进入新的千年,跨入世贸组织的门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换代,这都对学校的师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师德观教育又是师德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当今的师德观教育亦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不断更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又要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自身发展、岗位竞争和立业需要结合起来。这是当今师德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新世纪社会发展与当前教师的现状,对新形势下的现代师德观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德利合一的利益观
      我国历史上传统的价值导向是“正义谋利”、“重义轻利”。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师德观教育是“安贫乐教”、甘当“蜡烛”、无私奉献。显然,这是不全面的。
      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倾向。受其熏染,少数教师以功利主义思想对待事业和工作,甚至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作为价值取向。有的教师以等价交换的原则对待工作,斤斤计较,“给多少钱、教多少课”;有的教师热衷于有偿家教,捞“外快”;有的领导和教师在保送大学生、研究生和评选“三好”生、优秀班干部及评奖等方面,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好处;有的学校为了“创收”,乱摊派、乱办班、乱招生、乱发文凭、乱收费等,致使学校这片净土也沾染上铜臭气,出现腐败现象。
      教师追求物质利益,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地看待金钱和利益。我们并非一般地排斥“利”,而是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仁中取财,义中取利,利以义取,也就是采用正当的手段,追求正当的利益,靠自己的双手和知识,在党和国家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勤劳致富。尽管“安贫乐教”不再是当代教师的唯一价值取向,然而,求富叛道、见利忘义也是人民教师所鄙视的。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应把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牢记社会理想和职业责任,保持教师的尊严、为师的品质和做人的人格。
      事实表明,传统的师德利益观面临着挑战。笔者认为,那种燃尽自己人、照亮别人的“蜡烛观”和“安贫乐教”的“义利观”,在劳动还是主要谋生手段的今天,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不能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普遍标准,否则会造成真君子曲高和寡、伪君子欺世盗名的后果。马克思主义经典教义是:“‘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然而,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利益观,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反对的。作为教师,如果唯利是图,违背职业道德,向学生卡、拿、要,就会被学生看不起。面对人们自发的物欲,我们不能把教师看作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片面地要求教师“燃烧自己人,照亮别人”,也不能迎合少数教师崇尚权钱、追求感官享乐、信奉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有鉴于此,教师利益观教育既不能忽视教师个人的正当利益,也不能迎合某些人见利忘义的倾向;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利益观,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兴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以身立教的职业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人才聚集的教育战线,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正在被打破。教师全员聘任制,优胜劣汰,打破了教师的“铁饭碗”;随着生源变化、在校生人数锐减,教师岗位也随之减少,使岗位竞争变得十分激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已不再有过去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伴随的是激烈竞争的压力和下岗失业的困惑,这也使得传统的教师职业观教育面临挑战。那种脱离物质利益的职业理想追求和“铁饭碗”的职业观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那种没有职业理想追求、缺乏奋斗目标、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工作的职业观,也是一种短视行为。在充满竞争和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当代社会,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身立教的职业观。
      以身立教,即要求教师具备对职业无限热爱的赤诚之心、执著追求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立足于教育岗位,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追求,是基于其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才能意识到自己人所肩负责任的重大,从而以教书育人、献身教育、振兴中华为已任;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才能感受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光荣,从而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对职业理想价值的自觉追求,是超越平庸、发展自我、提高职业素质、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立身教育、成就事业的根本。孔子、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等著名人物,没有特别的神奇之处,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对自己人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换句话说,他们就象一块块“凸透镜”,把自己吸收到的光和热聚焦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教师以身立教,不但要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格。教师的道德人格,是通过个人职业活动的行为方式,反映出与一定社会文化相符合的高尚品质和职业道德,体现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与作用的统一。道德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和总和。教师的职业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在其职业劳动中具体体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名副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即是人民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人格。教书育人是对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我国当今社会每个教师应该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古今中外,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都认识到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人们用诗一般、火一样的热情赞美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对社会的奉献。有人把教师比作花园里精心培育幼苗的辛勤园丁,浇灌着小树一样的学生,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有人把教师比作人梯,让学生登上自己的肩膀去攀登科学高峰;有人把教师比作用知识精心雕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向野蛮和无知进攻的勇士。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就要因名责实,忠诚于教育事业,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对学生无限热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以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工作作风,以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和严与律已、为人师表的品行,教书育人,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人格,就是教育立身之本,成就事业的源头活水。
               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信息技术发展、知识传递方式变革、素质教育推进,特别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学校的师德发展观教育成为一个新课题。为此,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锻造品德,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在业务上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
      面对教师知识权威所受到的严重挑战,教师在教育观念、创新品格、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迅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若不能与时俱进,随时都有被无情淘汰的可能。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以文本形式存续,教师以知识积累的丰厚和学高为师,只要吃透教材即可完成教学任务。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教师原先所学的知识很快会变得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之在信息时代,出现了知识以信息流这样的超文本形式在互联网上流动的现象,教师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方法与学生无异,而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此背景下,网络的知识平台打破了固有的教育模式,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使得教师稍微松懈,就会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甚至会落在学生的后面,出现“反哺文化”现象。因此,教师只有践行“学博为师,德高为范”,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由原来的靠教师超强度作业的那种“竭泽而渔”的应试教育方式向《学记》所倡导的“‘藏息相辅’的‘放水养鱼’”式的理念转变。
                  平等互爱的师生观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师生关系是教师要面对和处理的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处理得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师生观教育是师德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我国师生关系一直处在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之中。教师对学生的打骂、惩罚不但不会受到谴责,相反,往往还会得到像“打是亲,骂是爱”与“鞭子底下出人才”等肯定性评价和“鼓励”。本应平等的师生关系被异化为一种“主宰者与被宰割的关系”,使得传统的等级观念因“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尚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要深蒂固”。
      近年来,些一些市侩习气的影响下,最纯洁的师生关系也遭到玷污,一些教师媚于世俗,把拉关系、走后门、搞交易等社会上的庸俗之举用到了师生关系上。有的教师对待学生因人而异,对“好学生”百依百顺,而对“后进生”随意挖苦讽刺;有的教师为了奖金和名次,教学生如何作弊;有的教师热衷于搞有偿家教,给自己的学生补课也要收取讲课费;还有的教师向家长索取或变相索取礼品、礼金,或是巧立名目乱罚款,或是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有的教师为学生调换一下座位也要收礼。对此,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愤然写到:“老师,我看不起你!”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逐渐形成,使传统的师生观面临挑战。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摆脱市侩习气的影响,树立一种兼具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新型师生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走下“神坛”,舍弃“以自我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互爱的关系;不要怕自己不懂,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倡结论的多解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实践和创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用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教育、感化学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切忌以“为师至尊”而打骂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不能对“后进生”另眼看待,随意泄一已之愤,更不能以市侩习气和作风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要从传统的“为师至尊”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平等互爱的关系。教师要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辱使命,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自由、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立身唯正的诚信观
      在我国,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敬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不仅是学生的道德表率,也是其他公民群体竞相效仿的典范。“有善于已,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已,然后可以正人之恶。”(朱熹:《四书集注。大学注》)作为教育别人的教师,只有自己有善行,然后才能教育别人立善行;只有自己戒掉了恶习,然后才帮助别人纠正恶习的资格;只有正已方能正人,只有立身唯正,才能为人之师。因此,诚信是教师应有的为人之德、处事之道和立身之本。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却存在着个别教师师德与诚信教育不谐之音,如少数教师学历文凭弄虚作假,搞灰色交易,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出现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有的教师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代写文章,或署名不实;有的教师为了炮制所谓的科研成果,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有的教师在自己的研究课题鉴定、项目评审、成果评奖以及学校评估、学位授予等工作中弄虚作假,进行灰色交易;有的教师不惜用金钱为自己换取学历文凭和学位;有的教师雇佣学生为自己或亲朋好友替考,当“枪手”;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家长望子成龙、肯于为孩子学习花钱的心理,或粗制滥造出版教材,或东拼西凑出售辅导材料,或盗版炮制教学光盘课件;等等。某些人的这些行径,失了道德,丢了人格,玷污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不仅愧为人师,还污染了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环境,贻误子孙,后患无穷。
      那些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立身不正的教师,何以为师?在此情况下,开展立身唯正的诚信观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诚信观教育内含于师德观教育中。教师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立身唯正,诚实守信,才能为人之师。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人类教育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师德教育亦要与时俱进,从教师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以使师德境界不断升华,师德建设不断深入。